聊城大学:构建“四个体系” 深度融入黄河国家战略
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战线联播

 聊城大学作为黄河下游沿线区域综合性大学,以建好建强黄河学研究院为抓手,强化使命、整合资源、系统布局,主动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积极构建学科支撑体系、新型智库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一、整合资源,构建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学科支撑体系

 组建专业学科团队,整合11个学院的人才、学科资源成立黄河学研究院,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坚持学科交叉、文理融合,深入开展对黄河的综合研究、协同研究,确立黄河流域产业质量、黄河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等6个特色研究方向,组建27人研究队伍,征集设立46个科研项目,聘请70余位兼职研究员,有组织进行科学研究,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周边学科资源。黄河学研究院统筹学校黄河水沙调控及泥沙高效利用实验室、聊城大学生态环境保育与生物资源创新利用实验室、聊城绿色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十多个相关科研平台,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现实问题,深度融入山东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为黄河流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学校黄河学研究院获批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项目。

 二、主动融入,构建服务黄河战略新型智库体系

 建设智库平台,黄河流域生态循环农业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文化与区域社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学校黄河文化传承指导中心获批山东省教育系统黄河文化教育传承智库。提供决策咨询,发布黄河流域产业质量指数蓝皮书,科学测量沿黄9省76个地级市在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填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空白,为黄河流域发展实践提供决策依据。创办区域产业质量高峰论坛暨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建立常态化研讨机制,定期对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以及高校使命任务等进行交流研讨,为国家黄河战略实施凝聚思想共识。开展科研攻关,获批20余项国家、省级基金及项目立项,取得一批高水平黄河研究成果。鲁西地区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传承、小高村乡村文化振兴、鲁西黄河音乐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实践项目先后获山东省文化创新最高奖。

 三、系统布局,构建服务黄河战略人才培养体系

 整合学科专业,学校优化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布局,立项建设12个“冲一流”“强特色”学科,培育建设10个左右省内一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群,增强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学科支撑能力。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停招传统专业16个,增设5个“四新”专业,设立11个应用型微专业,大幅提高“四新”专业与应用型专业占比,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能力。融通人才培养,与浪潮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5个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开展专业、课程与师资建设,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各个环节,实现教学研产无缝对接;实施教师“走出去”工程与行业企业专家“引进来”工程,打造“双师双能”教师队伍,推动人才队伍融通共享,以提升教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教学内容与科技创新的能力。构建知识体系,推进黄河文化、黄河精神进课程教材,构建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区域特色课程群与教材群,形成集黄河经济、黄河民俗、黄河音乐、黄河美术、黄河历史、黄河环境保护等内容为一体的多维融合课程与教材体系,面向全省高校建设3门黄河学通识教材与课程。黄河文化、黄河精神进课程教材研究项目获批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重大专项课题。

 四、强化使命,构建服务黄河战略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建设传承平台,强化黄河文化遗产传承使命,构建以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为主体,山东省民间美术资源保护与研发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等相关机构为支撑的平台矩阵,搭建相互擎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与传承平台群落。推进文化教育,开设15门黄河文化传承课程,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曲艺、技艺等纳入教学内容,聘请近20位各级“非遗”传承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承担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培育燎原“火种”。编纂系列图书,积极融入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布局,编纂总共三期约500万字的黄河名镇系列丛书,为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指导,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